新闻动态
卢沟桥上的石狮子,明明纹丝不动,为什么几百年来没人能够数清?_交通_乾隆_时期
当然可以!我帮你把文章保持原意的基础上,改写一遍,内容更丰富一些,字数变化不大:
---
在您开始阅读本文之前,诚挚邀请您先点击“关注”按钮,这样不仅方便您参与后续的讨论和分享,还能让您获得更具互动感的体验。感谢您的支持与陪伴。
1736年,乾隆皇帝出巡途经宛平,突生好奇,想亲自到卢沟桥上看看这座名桥。卢沟桥以其精巧华美著称,桥身两侧的护栏和望柱上,矗立着形态各异、大小不一的石狮子。每尊狮子姿态各异,有的卧伏,有的昂首,有的似乎在静静守护,神态逼真,宛若活灵活现。乾隆皇帝见状,频频啧啧称奇,忍不住向左右随行官员询问:“此桥究竟有多少只石狮子?”然而,手下众人你看看我,我看看你,竟无人能给出准确数字。
展开剩余87%乾隆不悦,命令三名太监去数石狮。可三人分别报出了截然不同的数字,令皇帝更加不满。于是乾隆亲自登上桥北端,开始仔细数起石狮。第一次他数得是409只,与太监们的数字皆不相同。他又从桥南往北再数一遍,结果得出438只。感到困惑的乾隆不死心,又用马鞭一点一点地数,竟数出了451只。桥上石狮纹丝不动,却为何人数相差如此悬殊?乾隆百思不得其解,只得懊恼离去。
不光是乾隆皇帝,就连古往今来的众多游客,也都对卢沟桥上的石狮数量意见纷纷,始终未能达成共识。久而久之,便流传出一句谚语:“卢沟桥的狮子——数不清”。这背后究竟为何呢?
历史上关于卢沟桥的记载,最早见于《新唐书》:“挺欲通漕至卢沟桥……”当时的卢沟桥不过是一座简陋的木桥,因横跨卢沟(今称永定)河而得名。到了1189年,金朝时期,旧桥已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军事和商业运输需求。为加强对华北的掌控,金章宗下令兴建一座坚固的永久性石桥,命名为“广利桥”。不过,这个官方名称并未被百姓广泛接受,大家依然习惯称它为卢沟桥。
这座新桥建成后不久便名声远扬,成为燕京八景之一。卢沟桥桥身长达213.5米,连同引桥共计266.5米,桥两侧的雁翅状引桥各长26.675米,形似喇叭,气势恢宏。全桥以洁白的石材砌成,关键连接处采用银锭与铁榫紧密结合。桥东端雕刻着一只伏地怒目的石狮,西端则是厚重古朴的石象,整体威严壮观。
13世纪,著名的意大利探险家马可·波罗来到这片神秘的东方国度。虽然他未见到传说中的“遍地黄金”,但中国的风土人情和富庶的景象依然令他目瞪口呆。当他踏上卢沟桥,顿时被桥栏上的石狮雕塑深深吸引,赞叹道:“这些狮子构成了一幅美丽奇观。”他的游记中称卢沟桥为“世界独一无二”的桥梁,这也让卢沟桥名扬海外,吸引无数西方人向往。
官方的建造资料显示,桥两侧共有140根望柱,每根望柱上顶着形态各异的石狮,总计627头。每当凌晨五更,月光斜照西山,卢沟桥在皎洁的月光下显得格外妩媚,故有“卢沟晓月”之美誉。
作为北京南北交通的重要枢纽,卢沟桥逐渐成为送别友人的场所。无数文人墨客曾在此挥毫泼墨,留下脍炙人口的诗篇。金代诗人赵秉文写道:“落日卢沟沟上柳,送人几度出京华”;元朝傅若金的《卢沟桥》中描绘“古道旷秋色,平桥卧夕阳”;明代状元曾棨的《晓过卢沟桥》写到“渺渺平沙接远堤,一川斜月石梁西”;而明代学者顾起元则咏道“最是征夫望乡处,卢沟桥上月如霜”。
自建成以来,卢沟桥日复一日地承担着经济和军事的交通任务,历经风霜雨雪洗礼。虽结构坚固,但岁月无情,桥体不可避免地受到破坏。为使“卢沟晓月”的美景重现光彩,也为继续发挥其交通功能,自古以来历代统治者都不断对其进行维修和修缮。
值得庆幸的是,卢沟桥的桥墩和金刚墙建造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,几百年来几乎未见沉陷。但桥面由于每日频繁的交通摩擦,数十年便需整修一次。而桥上的石狮雕刻也因长年风雨侵蚀,风化严重,必须时常修补或重制。
这也导致卢沟桥上的石狮风格各异,带有明显的时代烙印。金代的石狮雕刻风格接近宋朝,注重细节,雕工写实,毛发细致,身形瘦长,肌肉骨骼感强烈。元代修补或重建的石狮则更讲究结构严谨,身体结实光滑,头大身小比例不均。明清时期,则打破了一柱一狮的传统,开始在大狮子身旁增添虎头虎脑、憨态可掬的小狮子。
由于金元两代距今较远,如今桥上大多数石狮皆为明清时期所留。明清石狮数量众多、形态丰富,是无法准确统计数量的一个主要原因。明清时期雕刻师们注重表现狮子活泼灵动的姿态,小狮子们往往形态各异,姿态生动。
例如编号第189号的大狮子身边,就有两只活泼的小狮子:一只趴在左前爪前,仰头咬着挂在大狮脖子上的铃铛;另一只则被大狮压在肚下,只露出嘴巴和一只后腿,奋力挣扎。第17号石狮旁的两只小狮体型较大,正在抢夺铃铛,动作描绘得极为生动。181号石狮的小狮子甚至爬上了大狮头顶,紧抓鬃毛,双腿顶着脖颈,仿佛马上要掉下却又死死支撑。
卢沟桥上的这些小石狮各有特色,没有任何两组是完全相同或模仿的,灵动的小狮与沉稳的大狮形成鲜明对比,不仅让人数难以统一,更让人有种狮子似乎活过来的错觉。
关于石狮数目,还有一则有趣的乡间故事。相传,宛平县新任县令见桥上狮子众多,便让县衙师爷去数。师爷小心翼翼数出458只,但复数时却变成443只,再数一次竟数到481只。师爷虽自诩“算死草”,却数数不清,累得腰酸背痛,只好回报无果。县令不信,次日率百名官兵去数,仍然无法定数,怒不可遏。夜晚,县令独自前往卢沟桥,再次数石狮,眼花缭乱,竟觉得狮子活了起来,嬉戏玩耍,吓得他连滚带爬逃回,从此不再提数狮子事。这虽是笑谈,却侧面反映了石狮雕刻的栩栩如生。
时至今日,卢沟桥的石狮传奇仍广为流传,但历史并非总是风花雪月。1937年7月7日晚,驻守丰台的日军突然持枪械靠近卢沟桥附近的中国军队驻地,制造挑衅。中国官兵警觉,拒绝日军以“搜查失踪士兵”为由进入宛平城。恼羞成怒的日军开炮轰击卢沟桥及宛平城,暴露其野心。第29军顽强抵抗,誓死捍卫国家尊严。司令部下令:“愿以卢沟桥和宛平城为吾军坟墓,一寸国土不可轻让!”219团团长吉星文带领部队英勇迎战。尽管装备劣势明显,手中多是“汉阳造”步枪,部分士兵甚至未曾熟悉枪械,却毫无畏惧,奋勇冲锋。那一夜,烈士鲜血染红了卢沟桥头的石狮,激起全国愤慨,拉开全民族抗战序幕。
因战乱频繁,卢沟桥在此期间维修有限,仅更换部分栏柱和石狮。这些替换石狮雕刻粗糙,失去了昔日灵动风采。新中国成立后,国家高度重视文物保护,卢沟桥迎来新生。相关部门更换了91根望柱,雕刻164只石狮,使全桥石狮总数达491只。新雕刻的石狮技术更加精湛,风格灵活大胆,充满匠人对新时代美好生活的期盼。
1962年,北京文物部门为更好保护卢沟桥,对石狮一一编号统计。桥上共有281根望柱,每根柱顶有一尊大狮,大狮身上的小狮共198只,加上顶栏和华表上的6只,合计485尊石狮。大家以为谜题即将揭晓,但1979年复查时,数量竟变为501只。石狮数目始终未定,主要缘由在于石狮形态多样,增添的小狮子使计数复杂。
1986年,北京成立“卢沟桥历史文物修复委员会”,对古桥进行全面修缮。几百年来承载无数风雨与历史变迁的卢沟桥,终于画上了时代的句号,成为一座承载厚重记忆的文化遗产,默默诉说着历史的沧桑。
---
如果你需要我帮你改写成更口语化、文艺或者学术风格,也可以告诉我!你喜欢哪种调调?
发布于:天津市